史上超全版小儿感冒、发烧外治法(外用药物+推拿手法),收藏!

2020-03-26
4495

导读: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由外感风邪引起。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体弱年幼小儿尤多罹患。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小儿感冒药物外治部分


方1:香豉3克,葱白头3根


用法: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2味混合,加入滚开水少许调和,敷贴于劳宫穴。


按语:此方实源于《肘后方》葱豉汤,系内服之方,后世改为贴敷剂,同样能疏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手心劳宫穴临床常作为治疗上焦疾病的辅助穴位。


方2:薄荷32克,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克,炒僵蚕6克


用法:将药用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贴敷胸口。


按语:本方有疏散风热、清泻内火之功,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感冒,且可通治小儿五脏蓄热。


方3:生栀子


用法:用本品10克,研粉,过60目筛,以鸡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3个重叠硬币大小),摊于布上,敷于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3天。感冒夹惊加敷内关穴。


按语:生栀子苦寒泄热,用于感冒发热较甚者最为适宜。


方4:葱白30克,生姜30克,芫荽30克,食盐6克


用法:上药捣如糊状,加白酒30毫升调匀以纱布包之,擦洗前胸、后背、手心、足心、腋窝、肘窝等处,搓涂后,令患儿安卧,保暖半小时后当出汗。


按语:本方所用诸药气味辛温,疏散风寒之力颇强,用于感冒高热,邪在卫分之证者。


方5:苏叶、防风、荆芥、薄荷各10克,柴胡15克,板蓝根、菊花、桑叶各30克,蚤休40克


用法:煎汤外洗,2~3小时1次。


按语:本方集疏风清热解毒之品,风寒、风热感冒皆可用之。


方6:防感香袋(藿香、香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山柰、甘松各15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入缝制的布袋,制成“防感香袋”挂于小儿胸前,睡眠时放在枕边。


按语:佩戴防感香袋,人体亦可吸收药物之气味,避秽扶正,可预防感冒,此方系经验方。


方7:食醋(用量以房间每立方米5~10毫升计算)


用法:关闭门窗,将食醋用1~2倍清水稀释,加热熏蒸。每次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6天。


按语:此法可用于室内空气消毒,感冒流行期间使用,可起到预防作用。


方8:桂枝40克,羌活30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药物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0. 5小时,武火煮沸后5分钟滤汁,滤出药液。再加2次热水,每次2000毫升,煎煮至沸腾,滤出药液。然后加水稀释成1%的浓度及 38~39℃的温度,盛放在铺好一次性塑料隔膜的适当大小的浴盆中。让患儿进入浴盆,进行全身药浴。


按语:中药煎剂熏洗治疗能较快地改善外感发热(风寒型)患儿的全身症状,与温水浴相比,能缩短完全降温时间,减少体温反复次数,降低体温反复强度、延长体温反弹时间。


小儿感冒非药物外治部分


1


方1:点按法


取穴:风寒型取列缺、风门、风池、太阳、合谷、百会;风热型取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外关、太阳、百会。


方法:患者取坐位,风寒型先点按列缺、风门;风热型先点按大椎、曲池,然后医者左手拇指点按百会、右手食指点按双风池,用重手法;余穴辨证取穴。均点按36下,以得气为度。每日1~2次,3次为1个疗程。


按语:风门、风池均为祛风要穴,取之可疏调太阳经气,以祛风散寒解表;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取2穴以宣肺利窍解表。


2


方2:灸法


取穴:大椎。


方法:患儿俯卧或端坐低头,医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每日2~3次。


按语:大椎属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表。大椎为针科治表证之要穴,温灸大椎有通督解表之功。近年来又证明针灸大椎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作用,温灸大椎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3


方3:拔罐法


取穴:大椎。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大椎2~3下后,在大椎穴上拔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


按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点,可通达周身之阳经,为疏风解表、温经通阳之要穴,主治一切外感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该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大椎穴针刺拔罐治疗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感冒有效。


4


方4:推拿法


方法:推攒竹50次,推坎宫50次,揉太阳30次,以拿风池为主,掐揉二扇门。


推攒竹


推坎宫


掐揉二扇门


按语:本方以解表发汗为主,前四法为四大手法,按肩井具有疏风解表、发汗之作用,配掐风池加强其发汗解表之作用。若为发汗不足,可掐揉二扇门,该法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5


方5:疏表法


用法: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患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数十下,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


按语: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


小儿发烧推拿外治部分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


01


穴位:肺经


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02


穴位: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03


穴位:天门(攒竹)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


04


穴位: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现在正好是春季,天气变化较大,日温差也较大,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发高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理疗的方法:


①天河水(要穴):尺.桡沟.从远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温水或凉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从手腕到手肘中间的沟)


②清肺经:手无名指腹.两支手都有,都要按摩.从手指近端向远端推(注意这个穴位到儿童六岁就消失了)


③开天门:用拇指推印堂至发际(推到发红.不要把宝宝的皮肤推破)现在了解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了吧。


1,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500次。


②揉外劳宫100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2,小儿风热感冒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


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100~300次,捏挤10~15次。


③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右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


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2)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


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③搓擦涌泉300次。


(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演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约推100~300次。


主治:


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


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直播推荐

查看更多
2021百通考研新大纲巨变解析【务必进群领取新资料!】
2021百通考研新大纲巨变解析【务必进群领取新资料!】 查看详情

免费试听

查看更多
临床体格检查及基本操作
临床体格检查及基本操作 查看详情

考试辅导

查看更多
2024年中西医医师私塾小班(钜惠预售)
2024年中西医医师私塾小班(钜惠预售) 查看详情
微信公众号:百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