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功了,那个年轻人被我们救回来了!”电话那头,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ICU王灵聪主任兴奋得像考了满分的学生。为了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年轻生命,王灵聪和同事们近8天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21岁大学生半夜突发重疾
刚送到急诊室心跳就停了
9月8日半夜11点多,21岁的大四学生阿华(化名)躺在宿舍床上,刷着手机,准备入睡。正当困意渐浓时,胸口仿佛然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一下子就让他透不过气来。在床上大喘了几口气后,他挣扎着爬下了高低铺,瘫软地靠在宿舍凳子上,脸色越来越差,口唇越来越紫。
“兄弟,你怎么了”、“赶快叫120吧”……阿华室友被他的模样吓坏了。十多分钟后,急救车赶到学校宿舍,室友和医务人员一起把近180斤的阿华抬上了救护车。
尽管救护车上,医生给阿华吸了氧,做了急救措施,但依旧无法控制突然加剧的病情。当救护车刚驶进医院大门时,阿华突然失去了意识。120急救医生一边大声呼唤着阿华,一边推着担架把阿华送进急诊室。
急诊室里,丧失意识的阿华,接连遭遇了呼吸和心跳骤停。急诊医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按了十多分钟,阿华的心跳和呼吸才回来。
正当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准备对阿华进行各项检查查找病因时,他的心跳又停了。“心跳很不稳定,血压也很低,评估了一下,生存率不到三成。”一边是仍未查明的病情,一边是心跳随时可能再停的险境。急诊医生拨通了医院ICU的值班电话:“我们科里有个病人呼吸心跳全没了,才21岁,需要你们一起抢救。”
凌晨两点一通电话
十多名医护人员紧急赶往医院
ICU张志荣副主任立即赶到急诊室。“反复心跳呼吸骤停,必须得先稳住生命,先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通俗说就是“人工心肺”)吧。”张志荣副主任的建议是紧急调用ICU的ECMO设备。但用了ECMO是否真的有用,大家心里都没底。
凌晨2点,张志荣给早已下班的王灵聪主任打了一通电话,紧急沟通了病情。“别等了,直接上ECMO,快准备起来,我马上赶回医院。”
放下电话,王灵聪主任又给几个ICU里ECMO抢救小组的医护人员打了电话,让大家尽快赶快回医院。“我们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的,只要有危重病人,一通电话就能把我们喊回医院。”
顾不上洗漱换衣服,来不及跟家人说明情况,十余名医护人员或是开车,或是打的,从杭城四面八方的家里赶回位于下沙的医院。“凌晨高架上车很少,好几个人都不小心超速了。”王灵聪主任说。
就这样,半小时左右,十余名医护人员均赶到了ICU。预冲管路、置管、连接管路、开机……
很快,ECMO开始工作,阿华的各项生理指标渐渐趋于稳定。
病因还未查清,医生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护士紧盯阿华的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医生们就现有的化验报告,结合病史,探讨病因。初步判定为肺栓塞,为明确诊断,王灵聪主任以及医护团队,携ECMO、转运呼吸机等设备将阿华转运至CT室,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期间,为了确保阿华的生命安全,数名医生冒着辐射暴露风险陪在CT室内。检查结果发现,阿华的肺动脉出现了大量血栓,堵塞了心脏流出道,导致心跳骤停。“确诊了病情,我们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来了一点。”随即,ICU医生就对阿华进行了相应的抗凝治疗。
王灵聪主任说,那一天,为了查明病因和完善治疗方案,好几个医护人员一天都没吃饭。9月9日下午5点多,他发了条朋友圈,配了一张小蛋糕的图,写下:“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凌晨两点,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在浙江省中医院ICU病房……有点饿,充一下饥,一天在科室里走了9909步……”
他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出院后一定要减肥
9月17日上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ICU的独立看护间里见到了阿华。ECMO,呼吸机等维生设备已移除,阿华已经完全清醒。“他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啊。”面对采访,依旧虚弱的他,想了很久冒出了这样一句话,眼泪早已在他的眼中打转。
王灵聪主任说,阿华的肺栓塞可能是由于他长时间久坐和长期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引起的。一个月前,阿华脚腕扭伤,医生建议他静养一段时间。原本就不爱运动的他,仿佛找到了一个不出门的借口,长时间待在寝室里复习考研、玩游戏,平时一日三餐也全靠室友带。“久坐、不活动,血流速度就会放缓,血管中就容易出现血栓,血栓多了,一旦进入肺动脉就会引起肺栓塞。”王灵聪说,肺栓塞病情凶险,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80%。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灵聪主任每天都会到阿华床边安慰他,陪他聊聊天,有时还会给阿华出几道数学题。“这对他的康复都有好处。”王灵聪时不时地叮嘱阿华,康复以后一定要多运动。“我出院后,要减肥。”阿华说,这是他出院后最想做的事。
ICU门外,阿华妈妈全天候地守着。“医生们帮我捡回了个儿子,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她说,阿华入院当天,她赶到医院时,看到抢救时里情况,她急得一度要绝望了。要不是医生们如此迅速地判断治疗,后果真不敢想。“他们不仅负责,而且很会安慰人,最难熬的那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医生和护士来安慰我。”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